微信关注,获取更多资源

毛时安聊《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味儿十足,中国风满满!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于6月15日在作为开幕影片亮相,并计划于6月18日在全国范围内上映。这部电影通过将舞台艺术的假定性和电影艺术的纪实性相结合,成功塑造了一个集凄美、壮美、唯美于一体的红色主题叙事。
在模糊的巨大面孔充斥整个银幕的震撼场景中,故事拉开序幕。晨曦微露时分,宝塔山前,一名八路军战士李侠缓缓摘下军帽,与此同时,纺织女工兰芬也轻轻脱下她的白色工作帽;李侠身着长衫,戴上标志性的圆眼镜,而身材修长的兰芬则换上粉色旗袍,高高举起那只全剧中始终不离手的黑色手提包;最终,战士李侠庄重地举起右手,向着延河之滨巍峨的宝塔敬礼……这一幕宛如一幅动人的水墨画。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日的夜晚,这部由上海歌舞团与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次揭开其神秘面纱。这部长达90分钟、仅有一句旁白的电影感动了所有观众,放映结束时,全场沉浸在剧情中无法自拔,最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这是上海这座充满光荣、、伟大的城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上的一封红色情书。
回溯到1948年12月30日凌晨,长期上海、负责秘密电台工作的地下党员李白被捕,他坚贞不屈,在上海解放前夕英勇就义。从真实事件到艺术创作,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主人公李侠在发送最后一份电报时展现的冷静英俊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记忆。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即引起轰动,全国巡演近620场,魅力不减,掀起了巨大的观剧热潮,甚至有观众连续观看50场之多。这部舞剧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作品。
面对舞剧原作的成功,我一度担心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能够超越。但值得庆幸的是,出身文艺世家的电影郑大圣凭借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成功激发了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这两位青年舞者的艺术潜力,运用高度电影化的叙事语言,挖掘出舞剧新的美学价值。除了亲临剧场观赏,舞剧电影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欣赏方式——通过电影媒介体验舞剧之美。审美的途径多种多样,艺术带来的震撼也是多元并存的,即使是面对同一个主题。
影片并非简单的舞剧复制或,而是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再现,对舞剧结构进行了分解和重构。电影以“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引子开始,以“我想念你们”的结尾收尾,如同一本书籍的封面和封底,遥相呼应。影片中那段充满上海风情、涂满唯美主义色彩的群舞,在《渔光曲》旋律中展开,成为影片正式开场的第一幕。而舞蹈中穿插的光斑闪烁、动荡不安的旧上海黑白画面,以及不时出现的上海街头弄堂日常生活场景,使得英雄主义和市井气息交织,引人深思。
电影充分利用了蒙太奇技巧,通过镜头转换和组接的自由流动性,丰富拓展了舞台表演的内涵。在镜头的摇移推拉中,展现了李侠发报时的环境细节;兰芬的日常动作;电梯中与女特务柳妮娜相遇的场景穿插着拷打声和惨叫声;李侠阅读带血报纸时的独舞表达了极度悲痛;传递情报时的三人舞紧张气氛;连面部表情在特写镜头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小裁缝牺牲的场景,从电车中抢下李侠红围巾的瞬间开始,直至枪响那一刻他倒在潮湿的电车轨道旁。红围巾、白兰花充满了画面,卖花女孩的身影飘然而过,虚化的白色背景前,观众看到了李侠教小战士读书识字的动人情景,镜头又突然回到了面向观众的剧场舞台……
我非常赞赏青年舞者王佳俊和朱洁静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他们不仅在动作上飘逸舒展,在情节节点上也展现了爆发力的肢体语言,而且进一步发挥了连电影表演艺术家潘虹都赞叹的体验人物内心的能力,刻画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在精神气质,实现了“舞蹈生活化,生活舞蹈化”的结合。李侠目睹战友牺牲时的内心悲痛与克制、发报时的坚定如战士、书生的儒雅、牺牲前的从容;兰芬与爱人诀别时的悲痛欲绝,以及双人舞目光交汇时流露出的甜蜜爱意——所有的律动都在眉眼间传达。他们的气息相通,舞姿充满情感浓度,达到了表演与生活、演员与角色、灵魂与肉体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他们对非舞台表演的强大适应能力,即使经过镜头的特写,依然能够经受住我们严苛的审视。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在白色环境中深刻的信仰力量,以及并肩战斗的夫妻之间朴素真挚且坚定不移的爱。而1958年孙道临那句令人怀念的声音,“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在霞光中回荡,作为影片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通过舞台艺术的假定性和电影艺术的纪实性的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狗熊电影 » 毛时安聊《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味儿十足,中国风满满!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